近日,四川男子何吉林通过9年体力劳动积攒200万元、返乡建房购车的经历引发网络热议。面对部分网友对其收入真实性的质疑,当事人通过社交媒体公开回应,坦言“搬砖能赚到钱,但代价是用健康和体力去换”。
据何吉林自述,他自幼成长于贫困家庭,幼年父母外出务工,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性格内向,高一辍学后辗转打工谋生。20岁时,因未婚先孕与前妻成婚,被罚款6000元,并因翻修老宅欠下外债。为偿还债务,他选择进入建筑行业,从事搬运砖块、砌墙抹灰等重体力劳动。
其工作模式被描述为“全年无休的极限劳作”:每日清晨5点开工,持续至深夜9点至10点,日均工作时长超15小时,工作内容以重复性搬运、砌筑为主。据其透露,普通工日收入约七八百元,高峰期可达千元,若连续满勤工作,月收入可突破3万元。扣除春节、节日等休息日,其年均收入稳定在20万至30万元区间。
“能攒下钱的核心就是‘熬’。”何吉林解释,自己常年不抽烟、不饮酒,生活开销压缩至极低水平,且主动放弃所有休假机会,几乎承包工地所有能承接的体力活,包括夜间加班、紧急项目等。通过这种近乎“透支”的工作模式,他最终在10年内完成原始积累。
针对网友对其“高收入真实性”的质疑,何吉林强调,建筑行业体力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强度直接挂钩,但此类工作对体力、耐力及抗风险能力要求极高。他坦言,长期超负荷劳作导致身体出现腰肌劳损、关节损伤等慢性疾病,且因工作时间过长,几乎无暇顾及家庭生活。
在回应结尾,何吉林特别提到对教育的反思:“如果再选一次,我会选择读书,找一份稳定工作。”他指出,体力劳动虽能带来短期收入,但缺乏职业成长性,且难以平衡生活与健康。他呼吁公众理性看待其经历,并建议年轻人优先通过教育提升自身竞争力,避免盲目效仿高强度体力劳动模式。